紅木家具是一種純實木家具,它的各個零件幾乎都由實木制成。因此,木材干燥就成為它的首要問題。如干燥不當,在繼后的零部件加工、裝配、油漆上都會出現種種問題,從而影響成品的質量。要解決的木材干燥問題包括:紅木原木的貯存、板材的預干、板材的干燥工藝、干燥質量和成本、生產過程中的含水率控制等。 紅木原木的貯存
由于我國現用的紅木大都從東南亞國家如緬甸、柬埔寨等國進口,有相當部份是以原木的方式進料,可采用浸沒在貯木池中的方法來進行存貯。由于紅木內有較多的內含物,這種存貯方式可以浸提出這些內含物,打通木材內部水分的通道,有利于日后的干燥。此外,還可避免原木受菌類的腐害和原木的干裂。
如無條件建立貯木池,也可采用周期性連續噴水的方法,將貯木場加以適當規劃,輸水管埋于地下并接長距離灑水器,利用加壓泵適時噴水,可使原木得到很好的保護。這種方法較之貯木池法,投資及管理的費用較低,同時對地點的選擇及貯存量富有較大的彈性。 板材的預干 紅木屬于難干闊葉材,因此其干燥宜分兩階段進行,即先進行預干,干燥至含水率20-30%,再進行窯干。
紅木板材先經過各種方式的預干,再進行窯干,就有可能降低能量消耗,并可減少降等,保持木材本色。用氣干作為預干措施可以提高干燥窯生產率約為40%,減少廢品60%。
預干在國外已較為普遍,對我國紅木家具廠來說,比較可行的預干方法有兩種: 氣干
以大氣干燥作為預干。將鋸下的板材堆放在板院內進行氣干,使含水率達到20%-30%,然后窯干。采用氣干與窯干相結合的干燥方式是比較經濟的,但須占有較大面積的場地,并須嚴格管理。
紅木家具廠的氣干一般以自然氣干為宜。 低溫預干
把板材置放于預干窯內進行干燥,窯內配有風機及通風道,氣流通過材堆的風速在1.0-1.5米/分,溫度為20-40℃。低溫預干窯可采用木質構件建造,內部通風裝置與加熱裝置的容量較小,低溫預干周期比氣干短,降等損失小。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為了促進紅木的干燥,采用預刨光的方法也是十分有用的。生材在窯干前先以平刨機兩面刨光,可以消除鋸切時留下的微小的縫隙,有很好的防裂效果。這種微小的縫隙,也是造成干燥開裂的原因之一,包括干燥的表裂和內裂,木材的內裂大約有98%是由表裂加深所導致的。
有研究表明,預刨光可減少表裂約75%,縮短干燥時間7%。但需注意的是,進行預刨光的板材厚度要略加大,以免因刨光損耗而厚度不夠。這可能會造成材積損失的感覺,但是木料經刨光后,使用前僅細刨即可;而未經刨光的板材在使用前也必須經過平刨與細刨處理,所以實際上總損耗相同。
木材的端部涂漆也有很好的防裂效果,木材干燥時若采用端部涂漆,對于2米長的板材,可增加木材利用率8%左右。當然端部涂漆應在木材鋸切后立即進行,只有在鋸切后1-3天內涂布,才會取得這樣的效果;3天以后,則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
板材的干燥工藝
紅木是難干的闊葉材,紅木中的水分移動非常緩慢,木材中的水分通道不暢,因此表層與稍下部的內層的含水率相差很大,必須多次地進行中間處理,緩解含水率梯度和解除較大的內部應力。因此,干燥宜采用熱水和蒸汽干燥方式。這是由于這兩種方式均采用熱濕空氣作為干燥介,易于調節溫、濕度,并可利用噴蒸或噴水來方便地進行中間處理和后期的平衡處理與終了處理。
在木材干燥過程中,為了提高木材的干燥速度、消除干燥過程中的應力和平衡材堆各塊板的最終含水率,需要分別進行預熱、中間、平衡和終了處理。
預熱處理
材堆裝窯后,在開始干燥之前,通常應進行預熱處理,目的是對木材加熱,并提高木材芯層的溫度,以便在進入干燥階段后,能加速內部水分向表面移動。對于半干材和氣干材,預熱處理還可消除鋸材在氣干過程中所產生的表面張力。對于濕材和生材,預熱處理可使含水率偏高的木材蒸發一部分水分,使初含水率趨于均勻。預熱處理還可降低纖維飽和點和降低水分的粘度,并使半氣干材和氣干材的表層毛細管舒張,從而提高水分的傳導性。
預熱處理可分兩步進行。首先使介質溫度升高到40-45℃,并維持半小時到1小時,使窯內設備和窯內壁及木材表面加熱,以免在高濕處理時在這些表面上產生冷凝水。然后再進行預熱處理,它主要通過噴蒸、或噴蒸與加熱相結合,使溫、濕度同時升高到所要求的介質狀態,并保持一定的時間,讓木材熱透。
紅木干燥是一種低溫常規干燥,它的預熱溫度應比基準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