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干燥是竹材工業化利用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由于竹材本身各向異性的特點及其固有的節間組織,如干燥不好勢必造成開裂等各種缺陷現象發生。因此,為使竹材資源得以合理高效利用,積極開展竹材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十分必要和重要。
1 竹材干燥特性和吸濕膨脹特性
竹材干燥特性主要是指竹材干燥過程中的水分移動特性、干縮變形情況、干燥缺陷及其形成原因、竹材構造特性對干燥的影響、竹材內含物對干燥的影響等。Walter Liese[3~6]研究了竹材的生物學特性和利用特性(化學、物理和力學)。研究結果表明:竹材干燥不同于木材干燥,竹材一開始干燥即發生收縮,含水率達40%時停止收縮,40%,以下時也可能繼續收縮,但主要在徑向。王建和[7]測定了竹材膠合板用竹片(毛竹)脹縮的變化規律:徑向大于弦向大于縱向;有竹節處大于無竹節處;竹片含水率和密度相關,且隨竹齡和立地條件不同呈較大差異;竹片宜采用熱風氣流循環干燥,以保持其平整。由于溫度和濕度隨自然環境而變化,所以一般情況下很難保持竹稈的含水率穩定。
K T wu[8]對孟宗竹圓竹高溫干燥下的抗裂特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溫度對圓竹的抗裂性能影響顯著。許斌[]采用端部加壓壓注法,使毛竹在高含水率狀態下,壓注進水溶性無機鹽、高分子化合物以及防蟲劑等,對竹材進行了防裂和防蟲處理,結果表明:該種處理對圓竹防裂有一定效果。
孫照斌等[10]對云南典型的材用叢生竹——龍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的干燥特性進行了研究,比較了100℃和60℃2種溫度下竹材干燥速度、干縮率、變形情況以及竹材在縱向、徑向、弦向3個方向上干燥速度的大小。結果表明:高溫干燥較低溫干燥速度快,但竹材干縮率較大,變形較大;竹材無節部位徑向干縮率大于弦向干縮率;竹材節子部位徑向干縮率小于弦向干縮率;相同方向上,節子部位干縮率小于無節部位干縮率;無節試件在單位時間內縱向干燥速度較弦向和徑向快,而有節試件在單位時間內徑向干燥速度較縱向和弦向快。
竹材吸濕膨脹特性主要是指竹材從周圍濕空氣中吸著水分并產生膨脹的特性。竹材吸濕性會導致竹材尺寸不穩定,還可能伴隨著變形,影響竹材的利用。周芳純[11]在其論著中對36種竹材的吸水膨脹特性進行了闡述。竹材的吸水速度與公定容積重成正比,與浸水時間成反比。竹材吸水后,長度、寬度、厚度和體積都會產生膨脹,其膨脹率與吸水量有密切關系。烘干后再浸水的竹材的膨脹率比氣干的竹材低,膨脹速度也較慢。有關竹材吸濕膨脹特性的研究目前報道較少。
2 竹材干燥方法和干燥T藝
竹材干燥通常采用自然干燥法和窯干法。
王連鈞[12]經試驗認為,竹黃干燥溫度在105℃以內為宜。杜復元等[13]報道了機制竹涼席生產中竹篾條的干燥工藝,并對幾種專用干燥室進行了比較,結論是:竹篾條可以實現高溫(80℃)快速干燥,采用連續升溫、分段加大熱風風量的干燥基準,終含水率達到8.0%時,干燥周期為14 h。
張齊生[14]在對竹集成材和竹地板生產工藝的論述中,闡述了竹片干燥的工藝:竹片經過蒸煮或炭化后,其含水率一般較為接近,可達35%~50%,,由于竹片纖維排列整齊,厚度較小,在對流干燥過程中不會產生像木材那樣的扭曲變形和開裂現象。因此竹材干燥工藝比木材干燥要簡單得多,既不需要噴蒸加濕,也不需要用復雜的溫度曲線來控制。一般采用60~70℃左右的溫度連續干燥72~84 h,含水率即可以達到10%以內。但不宜采用超過70℃的溫度,否則竹片會因干燥速度過快而產生翹曲變形。定型干燥采用熱壓法,竹片在適當的壓力條件下進行加溫和排濕,并間歇地使壓力解除,讓竹片排濕和自由收縮,以加快竹片的水分蒸發和防止由于干縮應力而產生的橫向開裂。
伊松林等[15]對竹材地板干燥工藝做了初步研究,結論為:在保證竹片干燥質量的前提下,漂煮片(白片)不出現不均勻的淺褐色斑點的I臨界溫度為60℃,炭化片不出現嚴重干縮的臨界溫度為55℃,并提出了竹片時間干燥基準。
張勤麗[16]提出竹片在粗刨后需進行蒸煮處理,以除去部分抽提物,蒸煮時間為3~4 h,竹片干燥溫度不宜超過75℃,且不能升溫太快。熱壓后的竹材地板在冷卻過程中易產生翹曲變形,需放入冷壓機中,使其在受約束的情況下冷卻定型,以保證地板平整。
臺灣吳學旦[17]對臺灣產經濟竹種人工干燥進行了研究,結論為:圓竹竹壁厚度不同,其干燥速度不同,應按竹壁厚度分組干燥。打通圓竹竹節節隔可加快干燥速度,且能減少表面開裂。
山之內清等[18]研究了毛
|
|
|
|